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2016中国材料大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发布时间: 2024年9月11日
来源: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2016年10月21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中国材料科学学会协办的“2016中国材料大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同期还举办了第17届亚洲材料大会。来自世界各大著名高校、企业的3000多名材料学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等齐聚青岛,共同探讨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中国材料大会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最重要的系列会议,从1992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本次大会为期3天,由大会报告和27个分会报告组成,主题涵盖能源与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生物材料、材料模拟-计算与设计等五大热点领域。

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李元元院士在致辞中介绍了材料领域当下面临的研发技术要求新突破、新材料和新结构不断涌现、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迅猛等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同时预测了新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器件集成化、制备及应用绿色化等发展趋势。最后李元元院士对青岛市政府、国际咨询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以及项目委员会等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Martin L. Green博士、日本的Katsuhiko ARIGA教授,以及南京大学的邹志刚教授分别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大会报告。 Martin L. Green为大家介绍了材料基因组计划(MGI)的制定背景和意义,其主要目的是使得材料从发现到商业产品化之间的转化时间减半(由过去的10-20年缩短至5-10年),同时减少整个转化过程的成本。到目前为止,MGI在计算模拟、建模和材料性质的预测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展。然而,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来验证这些计算模型的可靠性,这时,高通量(组合)实验方法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快速处理并生成高质量实验数据的方法。Martin L. Green最后还与大家探讨了为使模型在材料中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所必须克服的种种挑战

目前,在分子、复合物、纳米结构组织和功能材料等的功能化制备过程中,已经可以顺利的实现空间上自下而上的构建。为了能够可见的、宏观的实现对纳米和分子功能真正控制,Katsuhiko ARIGA教授团队提出了“手操作纳米技术”的新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分子取向、组织甚至纳米级的功能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宏观(手)操作!

邹志刚教授介绍,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由2006年的280ppm已经增长到如今的381ppm(增长36%),预计2030年更会高至500ppm,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寻找新能源已迫在眉睫。邹志刚教授本次报告中介绍了一种在自然光下的半导体光催化太阳能燃料,这种方法不仅实现了从水中获得氢以及从二氧化碳中获得碳氢化合物,还实现了类似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直接高效反应,因而受到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邹志刚团队还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半导体异质结电极的光电化学电池,结构和性能的表征显示,与均匀半导体相比,这些异质结电极显示出大大增强的光电流和入射光子对电子转换效率(IPCE)(尤其在可见光照射情况下),这也表明了异质结半导体在自然光下产生氢气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潜在应用价值。

此外,大会同期举办了“2016国际材料工艺设备、科学器材、实验室装备展览会”,展会吸引了近100家材料测试仪器设备厂商前来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