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关注

“两会”热议新材料 人大代表们对哪些新材料高度关注?
发布时间: 2024年3月19日
来源: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新材料是制造业的“底盘技术”之一,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把新材料产业发展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邢涛曾表示,新材料产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全球门类最齐全、体系较为完整、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

近些年,新材料不断被国务院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在新出炉的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包括前沿新材料在内的产业发展。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新材料的话题依旧备受关注,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在此罗列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的声音,听听他们对新材料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潘复生: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打好支持镁合金加工产品出口的组合拳

潘复生院士提出支持并扩大镁合金加工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并表示镁及镁合金是我国可用的重要压舱石和稳定器、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和重要筹码。与其他主要金属相比,镁工业整体规模虽不大,但是作用凸显,潜力巨大,为其他产业和产业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针对扩大镁加工产品出口,潘复生院士提出增加和提高镁合金加工材、镁制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更多镁合金加工产品列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目录》予以支持;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打好支持镁合金加工产品出口的组合拳;整顿镁出口经营秩序,改善出口贸易形象,加强外贸主渠道作用等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彭寿:新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解决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的阻碍

“新材料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在新材料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彭寿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新材料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创新命题。要以前沿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同时还要做好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让新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他认为,新材料关乎国民经济的“基本盘”,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要明确新材料在国防现代化、极端环境、高端装备、前沿领域等前沿场景需求中的重要性,新材料将是未来大国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此外,针对新材料,应坚持以前沿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如积极开展5G信号透射增强发电玻璃研究等;其次,以产业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强化应用型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持力度;再者,以模式创新壮大新质生产力,如打造重点领域数字平台,推动数字化转型。

他认为,要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解决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的阻碍。

为此,彭寿院士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制定优势先进产品目录,专项政策支持下游企业对优势先进产品的导入应用;二是质量平台支撑,优先支持技术领先、战略性支撑强、供应链保障高、国际影响力大的新材料;三是开拓海外空间,鼓励领军企业“走出去”,扩大规模优势、增强技术优势、树立品牌优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石墨烯也是新质生产力,期待杀手级应用

刘忠范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材料是产业的先导,也是产业的基础。一种新材料的发明,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甚至会创造一个新的产业,因此新材料自然也可以被认为是新质生产力。

他表示,当前石墨烯距离产业化还存在许多挑战,今天的石墨烯材料从质量上还无法支撑起石墨烯产业的大厦。因此,要将石墨烯材料产业发展起来,还有两步路要走:

首先是要把材料培育好。第二步是要找到该材料杀手级的应用场景。

关于石墨烯未来可能的应用场景,刘忠范表示,石墨烯会有助于光通信提高带宽和传输效率。石墨烯是一种零带隙的半导体材料,电子在其中的移动速度相较于硅基快10倍以上。因此,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光通信技术,理论上带宽高10倍。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强化生物质基高性能新材料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尤为重要

俞书宏院士建议,加强生物基可持续材料的研发,培育新质生产力。

他认为,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生物质,是天然的碳库,大量植物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含碳生物质,将其固定化与材料化,阻止其中的碳通过自然降解或焚烧回归大气,从而实现碳的长期固定,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同时,生物质基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不可降解的石油基塑料制品所带来的塑料污染和碳排放问题,对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他认为,强化生物质基高性能新材料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尤为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我国生物质绿色开发利用技术的原始创新,系统布局并加强我国生物基可持续材料的基础研究与研发,研发一系列满足市场应用需求的生物基可持续材料产品,以替代基于化石资源的传统材料,制订切实可行的生物基可持续材料推广应用的政策与措施,以期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加强“禁塑令”执行落地,推动可降解材料发展

郑月明建议,加强“禁塑令”的执行和监管力度,提高日常执法检查、不定期专项抽查等频次,禁止传统塑料进入禁限塑终端消费领域,加大对限制领域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产品的处罚力度。

同时,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将“禁塑令”的实施成效,作为评选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的评价指标。并进一步完善可降解产品标准体系,加强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和标识管理,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支持可降解产品的回收和处理,从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塑料污染。

他表示,可降解材料产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下,近年进步明显,技术瓶颈逐步解决,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应继续加强区域间企业合作,通过创新研发、技术改造、工艺优化、智能化升级等举措,提升能效水平,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凌玮科技研发主任黄水波: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必须将核心材料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黄水波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目前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未来的方向,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将核心材料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还表示,科研工作者要坚守科研报国初心,要坚持不断接受失败的洗礼,不断去沉淀和成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人才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加大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支持力度,加快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原材料国产化

廖增太针对医疗材料国产化、建筑节能和环保家居等提出建议。

关于加大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支持力度、加快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原材料国产化,廖增太表示,我国当前约70% 的高端生物医用材料依靠进口,国产生物医用新材料产业发展仍面临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科研转化率低、缺少高端产品的研发制造等诸多问题。廖增太建议,需要优化被国外掣肘的医疗器械注册审核流程、加强医疗器械关键原材料联合攻关机制。

关于加快推动高质量住宅与超低能耗建筑建设促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廖增太指出,近年来,我国装修的需求越来越大,消费者对于家装的安全性与环保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造板广泛用于室内装饰装修领域,现行的人造板材国家标准满足不了老百姓对降低甲醛释放甚至无醛释放的需求。另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重点群体的公共场所,使用无醛人造板产品的比率仍较低。针对上述问题,廖增太建议,取消人造板材甲醛释放标准中的国家E1级标准,仅保留要求更高的E0级和ENF级标准。他还建议,加强无醛人造板在公共场所中的宣传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山西)纤维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童明全:坚持不懈推动生物降解新材料广泛应用 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生物降解地膜具备在自然环境中被土壤及水体微生物分解的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不仅具有传统PE地膜保水保墒及抑制杂草生长等功能,还能在覆盖约3个月后实现自行降解,既环保又高效。”童明全表示。

童明全指出,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能保水保墒、抑制杂草生长,还能在约3个月后实现自行降解,既环保又高效。他认为,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大、应用市场广,从农田地膜、建筑薄膜,到快递包装、外卖餐盒,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童明全代表还关注到建筑工地用于水泥浇筑的覆盖薄膜四处“飘扬”的问题,他表示将在今年的建议中推进建筑领域的生物降解新材料应用。他表示,将做好生物降解新材料推广,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凯:加强化工新材料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引领产业链协同发展

吴凯表示,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能力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是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

他建议,强化化工新材料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引领产业链协同发展;启动化工新材料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长期战略技术研发的“先导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发挥骨干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基础研究,着力突破被掣肘的技术问题;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链长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发挥纽带与中介效能,在化工新材料产品国家标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联合行业企业进行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协同工作,推动产业加快发展;组织制定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和实施措施,指导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下游加工应用企业开展合作攻关,构建市场需求牵引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吴凯还建议,加强产业链顶层设计和整体协调。尽快研究制定化工新材料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国家层面在产业链细分方面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引导,指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合理布局。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或集聚区之间的横向联动,防止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感谢新材料在线为为本文提供的资料参考